一、真空系统:负压失效是效率骤降首要诱因
低温蒸发需维持 - 0.085~-0.095MPa 的真空度以降低废水沸点,真空异常直接导致蒸发停滞。首先检查密封性:法兰接口、蒸发室密封垫、真空管道焊缝处涂抹肥皂水,观察是否冒泡 —— 密封垫老化(如硅胶垫变硬)或螺栓松动会导致空气渗入,破坏负压;同时校准真空表,避免仪表误差误判。其次排查真空泵性能:水环泵需检查循环水流量(缺水会削弱抽真空能力)与水温(>40℃降低密封性),旋片泵需查看油位与油质(油位不足或乳化会导致密封失效),异常表现为泵体异响、电流波动。最后检查冷凝系统:若冷却水温度>30℃或流量不足,蒸汽无法及时冷凝会形成 “背压”,导致真空度下降,可通过冷凝器进出口温差判断(正常温差≥5℃,不足则需清理换热管结垢)。
二、换热系统:热量传递受阻直接降低效率
换热系统负责将热量传递给废水,故障会导致 “有热传不出”。首要排查换热面结垢堵塞:高盐废水易在换热管内壁形成钙镁盐垢,结垢厚度超 1mm 会使热阻增加 50% 以上,可通过拆解设备观察或检测换热温差(正常介质进出口温差≥8℃,结垢后缩至 3℃以下);同时检查废水进口过滤器,滤芯堵塞会导致废水流量不足,无法充分吸热。其次检查换热介质供应:蒸汽加热需确认压力达标(如设计 0.3MPa,实际不足 0.1MPa)、疏水阀无堵塞(避免蒸汽带水);热水加热需排查循环泵流量与水温,电加热则检测加热管是否烧毁(万用表测电阻)。此外,换热组件泄漏也需警惕,若热侧(蒸汽 / 热水)向冷侧(废水)泄漏,会导致热量流失,可通过废水电导率骤降(被稀释)判断。
三、废水特性:水质波动破坏蒸发条件
原废水性质突变会改变蒸发特性。一是浓度过高:若浓缩液未及时排出(浓液泵堵塞或阀门卡死),浓度超设计上限(如从 30% 升至 40%),废水黏度升高会降低传热效率,表现为循环泵压力升高、废水流动性变差。二是悬浮物 / 油脂超标:预处理失效(如过滤器未反洗、气浮除油不足)会使 SS 或油脂进入系统,在换热面形成黏附层,导致局部传热受阻,可观察换热管内壁是否有黑褐色污垢。三是pH 异常:pH<4 会加速换热管腐蚀,形成锈垢;pH>12 会导致镁离子生成氢氧化镁沉淀,需通过在线监测仪确认水质酸碱度。
四、循环系统:废水流动不畅致热量分布不均
循环系统负责输送废水至换热面,故障会导致热量无法均匀传递。先查循环泵:测量实际流量(如设计 5m³/h,实际仅 2m³/h),判断是否因叶轮磨损(高盐腐蚀)、电机转速不足(电压不稳)或气蚀(泵内进空气)导致性能衰减,异常表现为泵体噪音大、出口压力波动。再查循环管道:重点检查弯头、阀门等易积垢部位,敲击管道听声音(堵塞处发闷),或拆卸查看是否有盐结晶堵塞;同时确认管道无 “死区”(水平段过长、弯道过多),避免废水局部沉积。
五、控制与辅助系统:细节故障易被忽视
控制系统故障会导致设备偏离最优工况,需检查核心参数设定(如真空度、蒸发温度是否误调),校准温度、压力、浓度传感器(误差超 ±5% 需更换),验证执行器(如调节阀、电磁阀)是否正常动作。辅助系统方面,排气阀堵塞会导致不凝性气体积聚,形成 “气膜” 阻碍传热;保温层破损会造成热量流失,触摸管道外壁若明显发热,需修复保温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