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预处理:从源头降低易结垢离子浓度
预处理是减少后续结垢最根本的手段,通过提前去除或转化高盐废水中的易结垢成分,从根源上降低结垢风险。
化学软化法(针对钙镁离子)
向高盐废水中投加碳酸钠(Na₂CO₃) 和氢氧化钠(NaOH) ,使钙离子与碳酸根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(CaCO₃↓),镁离子与氢氧根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(Mg (OH)₂↓),再通过沉淀池、压滤机等设备去除沉淀物。
适用场景:高硬度(钙镁离子总量>500mg/L)的高盐废水,如化工、电镀、印染废水;需注意控制反应 pH 值(除钙 pH=9.5-10.5,除镁 pH=11-12),避免药剂过量导致新的杂质引入。
络合 / 螯合阻垢(针对低硬度废水)
物理预处理(去除悬浮态杂质)
二、优化设备运行参数:避免盐类超饱和析出
通过调整低温蒸发设备的运行参数,控制盐类在系统内的浓度始终低于饱和溶解度,减少晶体析出机会。
控制蒸发温度与真空度
低温蒸发的核心是通过真空环境降低废水沸点(通常 40-70℃),但温度过低会导致蒸发效率下降,浓缩速度变慢,反而增加盐类在设备内的停留时间;温度过高则会加速盐类析出(如硫酸钙在 60℃以上溶解度显著下降)。
建议:根据废水的盐类组成(如通过溶解度曲线查询)设定最优温度,例如处理含硫酸钙的废水时,蒸发温度控制在 50-55℃;同时稳定真空系统(真空度保持在 - 0.085~-0.095MPa),避免温度波动导致局部超饱和。
限制浓缩倍数,避免过度浓缩
提高流体流速,减少局部沉积
三、设备结构与材质升级:降低结垢附着性
通过优化设备内部结构和选择耐垢、光滑的材质,减少盐类晶体的附着机会。
换热组件结构优化
选择低附着性、耐腐蚀材质
常规高盐废水:选用316L 不锈钢(耐氯离子浓度≤2000mg/L)或双相钢(2205) (耐氯离子浓度≤5000mg/L);
高氯高盐废水(如含盐量>10%):选用钛合金(TA2) 或聚四氟乙烯(PTFE)涂层(表面光滑,盐类难以附着,且耐强腐蚀)。
换热组件和管道材质需同时满足 “耐高盐腐蚀” 和 “表面光滑不易结垢”:
避免使用普通碳钢或 304 不锈钢,这类材质易被高盐废水腐蚀,腐蚀产物会进一步加速结垢。
四、在线清洗(CIP):实时清除初期结垢
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嵌入在线清洗系统,定期对换热组件和管道进行清洗,防止结垢累积。
化学在线清洗
针对碳酸钙、氢氧化镁结垢:使用1%-5% 盐酸(HCl) 或2%-8% 柠檬酸(酸性温和,避免腐蚀设备),清洗温度控制在 40-50℃,循环 1-2 小时;
针对硫酸钙结垢(难溶于酸):使用氨基磺酸(5%-10%) 或EDTA 络合剂(与钙离子螯合溶解),清洗时间需延长至 2-4 小时;
清洗后需用清水冲洗至 pH=6-8,避免残留药剂腐蚀设备。
在蒸发系统的换热回路中设置清洗药剂注入口和循环回路,定期(如每 7-15 天,根据结垢速度调整)注入针对性清洗剂,通过循环冲刷去除结垢:
物理在线清洗
五、离线深度清理:解决顽固结垢堵塞
当在线清洗无法清除顽固结垢(如结垢厚度>5mm,导致流速下降 30% 以上)时,需停机进行离线清理。
机械清理法
化学浸泡清理
六、日常运维管理:建立结垢预防长效机制
水质监测与记录
设备状态巡检
清洗周期优化
总结
解决高盐废水低温蒸发的结垢堵塞问题,需遵循 “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” 的原则:通过预处理从源头减少结垢离子,通过参数优化和设备升级在过程中抑制结垢,通过在线 + 离线清洗及时清除已形成的结垢,同时配合日常运维监测,形成全流程解决方案。针对特殊高盐废水(如含氟、含硅废水),还需针对性添加专项阻垢剂(如氟离子用铝盐沉淀,硅垢用聚醚类阻垢剂),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