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明确设备的 “正常真空度范围”
首先需依据设备设计标准确定基准值,这是判断真空度是否正常的前提:
设计参数查询:从设备技术手册、出厂合格证或供应商提供的资料中,获取设备的额定真空度范围(通常以 “MPa” 或 “kPa” 表示,如 - 0.08~-0.095MPa,负值表示低于大气压)。不同工况(如处理水质、蒸发温度)可能对应不同的正常范围,需结合实际运行场景确认。
工艺匹配要求:真空度需与蒸发目标温度匹配(例如,若需将水的沸点控制在 40~50℃,对应真空度通常为 - 0.085~-0.092MPa)。若实际真空度偏离该范围,即使在设备额定区间内,也可能因不匹配工艺需求而被视为 “异常”。
二、通过仪器监测实时数据
设备通常配备真空度监测仪表,需通过实时读数判断是否在正常区间:
三、结合设备运行状态的 “间接判断信号”
若真空度异常,设备会通过运行状态的变化发出信号,需重点关注以下现象:
1. 温度与蒸发效率的匹配性
2. 真空泵的运行状态
3. 蒸发与冷凝效果
4. 系统密封性表现
四、定期开展真空系统 “性能校验”
为确保判断的准确性,需定期对真空系统进行系统性校验,而非仅依赖实时监测:
静态保压测试:
动态运行参数比对:
泄漏检测:
五、总结判断逻辑
基准对比:实时真空度是否在设计范围内,且与蒸发温度匹配;
状态联动:真空泵运行、蒸发效果、冷凝水质量等是否无异常信号;
静态校验:保压测试中真空度下降速率是否符合标准;
排除干扰:确认监测仪表已校准,无读数误差。